您现在的位置:苏州东吴医院 > 耳鼻喉科 >> 耳科疾病 >> 其它疾病 > 正文内容

从中西医理论看耳与“肾”的关系

  中医古籍中,对“肾”与耳的关系多有阐述。诸如“肾主耳”,“肾开窍于耳”、“肾通气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但是,中医所说的“肾”,并非单指西医所说的肾脏或泌尿系统,而是泛指人体生长、发育、生殖、泌尿、内分泌及体液代谢等多系统、多方面的功能。那么,中医的“肾”与西医的耳究竟有什么内在联系和区别呢?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少相关的证据,使很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得到了科学的解释。

    一、肾脏与内耳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具有相似性。

    肾脏通过分泌尿液排泄代谢产物,维持机体水与电解质代谢和内环境的稳定。而肾脏的入球小管是完成这一功能的主要部位。与这一功能相适应的是肾脏入球小管细胞的管腔膜上有大量的微绒毛,形成刷状缘;入球小管的管腔膜还形成了很多皱褶和突起,大大扩充了进行物质代谢场所的表面面积。而作为耳蜗代谢较旺盛部位的内耳血管纹,为富有血管网的多层上皮,其中起重要作用的边缘细胞,表面也有许多微绒毛,直接与内淋巴接触,同时也有皱褶形成,也有扩大表面积增强代谢功能的作用,与水电解质代谢离子转运有密切关系。

    二、肾脏与内耳在酶的含量与分布上具有相似性。

    肾脏与内耳在酶含量与分布上具有相似性,这主要表现在肾脏的入球小管处有丰富的钠、钾—ATP酶,在水电解质代谢、离子平衡上起重要作用,而内耳血管纹边缘细胞基底部也有丰富的钠、钾—ATP酶,它可以保持内淋巴液高钾低钠状态。这种高钾低钠状态是维持内淋巴电位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离子梯度差而产生静息电位,即内淋巴电位。以此为基础,又产生了毛细胞附近和盖膜之间的微音器电位,继而形成耳蜗动作电位。所以,离子通道、离子梯度差异,构成了电声基础,即内耳感音的生物化学基础。

    三、肾毒性与耳毒性的相关性。

    大量实践证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袢利尿剂、水杨酸制剂等耳毒性药物,同样对肾脏也有毒性作用。利尿酸、速尿本来是促进排尿的,但是它不仅能影响内淋巴循环,使微音器电位减小,引起耳鸣、耳聋,而且对肾脏也具有毒性作用。同样,动物实验也证明,大剂量注射庆大霉素后,不仅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同时也看到动物肾曲小管上皮浑浊肿胀,集合管中大量蛋白渗出,提示肾与内耳同为受损组织。

    耳与肾中毒的相关性,不仅仅表现于耳中毒的同时出现肾中毒,而且还表现于中毒发生的形式相当相似。庆大霉素损害肾脏时,在人体血液里高浓度的庆大霉素不能很快从尿中排出,必然加重耳中毒。动物试验观察到,豚鼠在注射一定量的庆大霉素后,血液浓度出现累积增加,同时从豚鼠耳蜗抽取的淋巴液中也发现庆大霉素含量的蓄积。这一事实可以解释临床上庆大霉素蓄积中毒的现象。但是,临床上还发现另一种耳中毒和肾中毒的形式。有人按规定剂量只注射了一次庆大霉素,即出现耳聋。无独有偶,有人只用了很小量的庆大霉素,就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这就说明此种现象并非蓄积中毒,而属特殊敏感。肾与耳毒性作用的发生,竟然如此相似。

    四、肾与耳在疾病发生上的相关性。

    早在1927年,Alport就提出了家族性肾炎——耳聋综合征,注意到肾炎与耳聋的关系。此综合征是一种典型的肾与内耳同时罹患的相关性疾病。它以进行性肾功能减退,血尿和双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为特征。二者同时存在的比率高达30-50%,且耳聋程度与肾炎轻重程度相关。而在后天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耳聋发生率可达69%,肾衰时则高达80-**,这一现象说明,除了由于肾功能下降,体内代谢产物(如肌酐、尿素氮等)蓄积对内耳产生毒性或由于贫血、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发病机理外,肾与内耳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相似性以及对某些致病因子的相同易感性,不无关系。

    五、肾与耳的病害在治疗上的相关性。

    祖国医学对肾病、耳病辨证施治,而补肾可以聪耳的事实,雄辩地说明肾与耳治疗的同源性。肾虚患者多有重听及耳鸣,应用传统的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能增强肾功能,减轻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对听功能的损害。对肾阳虚者,给予温补肾阳的药物(右归丸)也能减轻速尿对内耳的损害。这些事实,在现代医学研究中,成功地培育了相应的动物模型,充分揭示了二者相关的科学证据。我们医院研制的复聪丸系列药,其中多种都是通过滋阴补肾、温补肾阳、补益肝肾、调理脾肾等作用,达到耳聋复聪。

    我们的祖先靠调查研究和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得出“肾开窍于耳”的理论,数千年的实践证明了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一理论体系已成为 祖国医学的瑰宝。那么,西方医学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近几十年来,西方医学通过超微结构,电生理学,组织化学,微量分析以及动物模型的复制等现代科技研究工具和先进手段,证实了“肾”与耳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一、临床发现肾阳虚和肾阴虚患者尿中糖皮质激素的排出量发生改变, 认为肾上腺皮质是中医肾功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中医学院曾兆麟教授率先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探讨中医“肾”与耳的关系,探讨肾与耳之间的共同的物资基础。80年代,他用豚鼠做实验,随机分为两组,均注射醛固酮,一组同时注射氨体舒通(醛固酮拮抗剂),然后再注射耳毒性药物。结果发现注射氨体舒通一组豚鼠的听力明显下降,而未用氨体舒通一组豚鼠的听力下降很缓慢、很小或无下降。由此,提出调节肾功能的盐皮质激素——醛固酮,可能在“肾主耳“的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是二者中间联系物质之一。这一发现被后来其它学者的实验进一步证实。

    现代药理学的研究也证明,益气补肾的中药可以使机体免疫球蛋白IgA、IgG水平提高,其药理作用具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而无其副作用,并可促进cAMP升高,cGMP下降,从而抑制组织胺等介质的释放,具有增强免疫力的功能。通过免疫自稳调节系统,稳定机体的内环境,避免组织损害,保护肾与耳的功能。

    其二,有的学者研究证实,甲状腺素能增强钠、钾—ATP酶的数目和活性,能对抗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对动物听功能的损害,而临床也观察到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常伴有听力损害的事实,说明甲状腺激素可能也是维系“肾”与耳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质之一。

    其三、我国学者孙爱华教授通过系列研究和临床调查,发现肾阴虚、肾阳虚的病人血清铁元素含量较低,而肾虚症的神经性耳聋患者,血清铁平均含量也显著低于正常人或不伴肾虚的神经性耳聋病人,而且缺铁的程度和听力损失的程度呈正相关。还有学者对试验动物用不含铁的饲料喂养,造成类似肾阴虚、肾阳虚的动物模型,补铁后则可改变相应症状。因此得出结论,铁元素也是“肾”与内耳功能联系的生化物质基础之一。根据现代医学理论,作为体内重要微量元素之一的铁,是细胞呼吸氧化酶组成的重要活性物质,而中医“肾”主要通过内耳血管纹途径,影响内耳含铁酶的活性,参与内耳毛细胞呼吸及生物氧化过程。临床上,我院重用含铁的中药磁石(复聪系列药组成成分之一)内服外用治疗神经性耳聋,取得一定治法,也印证了这一推测。目前,我们还在使用磁石等中药中医治法,同时配合西药补充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铁、锌等,其治法与机理,正在观察和探讨之中。

    除此之外,还有无别的物质介于“肾”与耳的联系之中,如天门各氨酸等,仍然有待继续探讨。

    总之,“肾开窍于耳”,是祖国医学早已从实践中观察而确立的事实,现代医学又对它作出一些理论上的诠释。祖国医学这个伟大的宝库,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研究,以期对解决感音神经性耳聋这一难题,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