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苏州东吴医院 > 耳鼻喉科 >> 耳科疾病 >> 中耳炎 > 正文内容

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ltis media)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除分泌性中耳炎以外,还有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一粘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非化脓性中耳炎等名称。

    分泌性中耳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反复作,迁延转化而来。本病冬春季多见。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病。为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

    【病因】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的病因有咽效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

    1、咽鼓管功能不良一般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是本病的基本病因。

    (1)机械性阻塞:如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以及长期的鼻咽腔填塞等;头部放射治疗后鼻咽部及咽鼓管粘膜肿胀,局部静脉和淋巴回流障碍,均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2)功能障碍;司咽鼓管开闭的肌肉收缩无力,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当鼓室处于负任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容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

    2、感染 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年,从积液中分离出病毒者尚为数不多。

    3、免疫反应 中耳为一独立的免疫防御系统,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发育方逐渐成熟这可能也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反复性或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和变应性鼻炎、慢性鼻咽炎所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有关。

    【临床事现】

    1、听力减退: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前多有感冒史,以后听力逐渐下降,伴自听增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起病隐袭,积液粘稠时,听力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小儿常因对声音民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发现。

    2、耳痛、耳内闭塞感: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起病时可有轻微耳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本病尚有耳内闭塞或间胀感,按捺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3、耳鸣: 可为间歇性,如‘劈拍”声,当头部运动或打河大、担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检查】

    1、鼓膜早期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周边有放射状扩张的血管纹。松弛部或全鼓膜内陷,鼓室可有积液(必要时可行诊断性鼓膜穿刺术而确诊)。

    2、听力检查 音叉试验及纯青听阈测试结果示传导性聋。声助抗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平坦型(B型)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高负压型(C型)示咽鼓管功能不良。

     注意:

     鼻咽肿瘤对一侧分泌性中耳炎成年病人,应注意有无原发疾病—一鼻咽癌的可能、仔细的鼻咽部检查及血清中EBV-VCA-lgA抗体测定应列为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必要时行纤维鼻咽镜检。

    【预防】 加强身体锻炼,防止感冒、进行卫生宣教,注意小儿听力的变化及行为的改变,对10岁以下儿童定期行筛选性声导抗检测。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

    【治疗】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1、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以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人鼓室,抽吸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亦可于抽液后注人类固醇激素类药物。
    (2)鼓膜切开术 液体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小儿不合作,局麻下无法作鼓膜穿刺时,应作鼓膜切开术
    (3)鼓室置管术:病情迁延,长期不愈,或反反复作胶耳头部放疗后,估计咽鼓管功能不能于短期内恢复正常者,均应作鼓室置管术。
    (4)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可用1%麻黄毒液或与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交替滴(喷)鼻,每日3~4次。
    (5)咽鼓管吹张可采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

    2、病因治疗

    (1)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手术,鼻息肉摘除术等、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急性发作,且与分泌性中耳炎反复有关者应作扁桃体摘除术。
    (2)抗生素或其他合成抗菌药:
    (3)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可用地塞米松或强地松等口服,作短期治疗。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的转归】

    如果发病早期就得到有效治疗,病人能按医生的指导去休养和用药,很可能一次治了而不再反复;若咽鼓管的阻塞因素未能去除,则容易反复;反复多次发作,会转变为慢性卡他性中耳炎;如未进行正确和积极的治疗,可因合并细菌感染而发展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